太空生活,他们在守护

2023-05-11 09:35:3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在进行水下训练。孔方舟摄(新华社发)

5月1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轨迎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不久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也将奔赴中国空间站,浩瀚苍穹将再次见证“太空会师”。


(相关资料图)

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空间站3个舱段成功发射入轨;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从3个月变成6个月;航天员乘组接力“太空出差”……在建设中国人“太空之家”的生动实践中,中国航天员中心广大科技人员和全体航天员天地一体、密切配合,不断书写中国人的飞天传奇。

把地球环境“搬上天”

对人类生存来说,氧气和水是最重要的。

提供充足的氧气和水,是保障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的前提。以往主要通过上行飞船运载物资的方式补给,不仅限制了航天员在轨天数,也挤占了总体载荷的宝贵空间。

在太空环境里实现氧气和水等物质“自产自销”,要经历理论到技术再到工程的完整论证,其难度不亚于“把一个小型工厂搬到天上”。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团队日夜奋战,攻克15项关键技术和11个技术难点。2020年3月底,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正式开机并稳定运行,成功实现了由“补给式”向“再生式”的重大跨越。

神舟十二号乘组是最先体验空间站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的航天员。“系统的可靠性和产品的一贯表现,让我们可以安心地工作和睡觉。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就是它们最好的状态。”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汤洪波这样评价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

天上运行一天,地面就保障一天。环控生保团队目不转睛关注着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的每一刻,即使航天员休息时,地面团队也要随时关注舱内氧气、水等情况。

为了努力把地球环境“搬上天”,团队还在地面再造了一个模拟系统——空间站组合体1∶1大小的地面伴飞舱,环控生保团队同步航天员在轨活动,对舱内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这套比照天上的环控生保系统,运转状态要比天上提前一两天。

“未雨绸缪,才能万无一失。比如,每当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在轨人数将由3人变成6人,我们就需要提前一至两天把地面代谢模拟系统调成6个人的状态。团队会密切监测这个环境里的各项指标。什么时间会达到最高点,什么时间平衡浓度会有可能超限、需要启动非再生功能,都需要提前演练,做好应对。”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室主任卞强解释。

截至目前,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已在轨稳定运行700多天。中国空间站实现了氧气资源100%再生,空间站环控生保六大再生系统稳定运行,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每年减少上行补给6吨。

航天员教员第一个“吃螃蟹”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在太空时,有次偷偷抹眼泪,这一幕被地面上的航天员“总教头”、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细心地捕捉到了。

原来,在执行首次出舱任务前,由于气闸舱内空间变大,给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传递物品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出舱前第一次在轨训练时,刘洋发现身体姿态根本不听使唤。想保持水平时,身体往上飘;想横着的时候,身体竖着;想前进时,身体又往后退,这和地面上训练的情况不太一样。刘洋手忙脚乱,体力耗去不少,随之消耗的还有原本满满的自信心。内疚、自责,各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

黄伟芬发现这个情况后,鼓励刘洋“要相信自己,一定没有问题”,这给刘洋提供了莫大的心理支持。经过刘洋坚持不懈的努力,她在正式出舱时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当她返回到出舱口时,黄伟芬带头鼓掌。

平时一起训练,反复磨合,互相信任支持,除了家人,航天员教员是离航天员最近的人。

加入航天员队伍后,航天员要经过八大类200余科目的学习和训练,包括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等。其中,训练工作主要由航天员选拔训练室的教员们牵头组织实施。

航天员所有训练,科研人员都要试训一遍。确保万无一失后,才对航天员施训。超重耐力训练、低压训练、模拟失重训练、野外生存训练……凡是涉及生理极限、有危险隐患的训练,航天员教员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据汤洪波回忆,他刚开始进行水下训练时,训练结束后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航天员聂海胜在一次水下训练后,体重足足轻了4公斤。如此大的强度,航天员教员就这样和航天员一起泡在水槽里,每天按照出舱活动6小时的标准,连续水下训练4个月,最忙的时候一天只睡4个小时,只吃一顿饭。

“曙光明白!”这句回答嘹亮坚定。

“曙光”是航天员出舱活动指挥的代号,背后是一支由航天员系统牵头的出舱活动支持小组。航天员出舱的从容镇定,不仅因为经历了大量出舱训练,还因为他们在太空的每一步操作都有“曙光”在指引。

55年来,中国航天员中心创建了我国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体系,选拔训练的多名航天员圆满完成载人飞行各项任务。

“飞天战袍”守护生命安全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使用了新的舱外航天服。

新一代飞天舱外服达到长寿命、高可靠要求,工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出舱活动时间显著提升,还具备更佳的在轨测试维修能力。神舟十二号任务展示的前两套舱外服对上肢进行了适体性优化设计,航天员王亚平所穿的舱外服对下肢也进行了适体性优化,更适合体型瘦小的航天员。新一代舱外服还对手套进行了分型设计,王亚平使用的就是为适合女航天员手型定制的。“作为目前世界上在轨使用的3种舱外服技术体系之一,新一代飞天舱外服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性能优越,能很好地满足人体工效学要求。”王亚平评价。

作为“飞天战袍”,合身的舱外服是出舱活动顺利圆满的关键,它就像人形飞船,充上一定压力后,保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抵御外太空的高低温、真空、强辐射等。

2004年,我国决定自行研制舱外服,航天服团队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成功研制出飞天舱外服。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穿着飞天舱外服顺利出舱,我国也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核心技术的国家。

为适应新需求,新一代舱外服也抓紧研制。2020年9月,舱外服载人低压试验再次启动。试验当晚,历经17个小时,两名志愿者在舱外服试验舱中,顺利执行完出舱活动程序。

这项试验很危险,一旦舱外航天服出现任何细微故障,将直接威胁到志愿者生命安全。中国航天员中心科技人员作为模拟航天员,穿着舱外服,在试验舱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成功验证了舱外服的性能。

中国航天员中心科技人员还研发了100多套医监医保设备、失重生理防护设备、生活保障设备,为航天员长期飞行提供更好保障。空间站系统配置“太空跑台”等在轨锻炼装备,为航天员提供丰富的锻炼方式。

“纵然脚下没有土地,但我依然能够坚定地迈出每一步。纵然飞行没有翅膀,但我依然能够勇敢地张开双手。我知道,前方是浩渺的太空,而身后是你们!”这是航天员的深情表白。

中国空间站已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登月研制工作已全面开启。中国航天员中心科技人员和航天员始终在一起。梦想在接力,使命在传承。(

刘诗瑶占康)

编辑:汪东伟

统筹:

编审:

标签:

太空生活,他们在守护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在进行水下训练。孔方舟摄(新华社发)5月1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轨迎接天舟六

2023-05-11 09:35:36

博亚精工(300971)5月10日主力资金净买入344.64万元_全球视讯

截至2023年5月10日收盘,博亚精工(300971)报收于23 5元,上涨3 98%,换手率2 4%,成交量1 33万手,成交额3105 54万元。

2023-05-11 09:13:09

环球观天下!确山县市民中心公安专区开展“每周一课”业务知识培训

确山县市民中心公安专区开展“每周一课”业务知识培训

2023-05-11 08:57:52

《自然》发表首个人类泛基因组草图,更完整描绘遗传多样性 环球观速讯

《自然》发表首个人类泛基因组草图,更完整描绘遗传多样性

2023-05-11 08:17:11

当前快看:阳光诺和:5月10日融资买入203.78万元,融资融券余额4607.99万元

5月10日,阳光诺和(688621)融资买入203 78万元,融资偿还256 37万元,融资净卖出52 59万元,融资余额3509 29万元。

2023-05-11 07:36:45

正视不足:孙颖莎的大赛单打成绩,和许多前辈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观热点

然而根据惯例,一位国乒选手在队内的位置,从来都不是以世界排名来评定的,同时也更多是以单打、而不是双打

2023-05-11 06:20:35

多地治理飙车“炸街”违法问题:打击非法改装车利益链

新华社南宁5月10日电题:打击非法改装、压实平台责任、加强青少年教育——多地专项治理飙车“炸街”违法...

2023-05-11 05:52:35

快讯:子宫肌瘤是怎么引起的_子宫肌瘤10厘米严重吗

1、已经是比较大的子宫肌瘤了。2、虽然子宫肌瘤恶变的概率比较小,但也不能掉以轻心。3、建议及时治疗。4、

2023-05-11 03:57:01

心酸!4月中大型SUV销量榜:仅一款破万,理想L7卫冕,途昂升第四 天天时讯

导读: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获悉,2023年4月份中大型SUV零售销量排行榜揭晓,1-45名!具体来看,4月份中大型S

2023-05-11 01:15:24

实时:重生废柴小说_废柴小说

1、至尊仙道仙逆凡人修仙传紫府仙缘凡途仙凡道百炼成仙仙道求索清风修仙录以上为传统修仙,如果要搞笑点修

2023-05-10 22:57:25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